您的位置: 首页 >党团工会>师德师风>详细内容

感动中国十大人物——王宽先进事迹

作者:办公室 发布时间:2016-03-11 16:30:40 【字体:

退休后在茶座卖唱10年,挣钱抚养了家乡6个孤儿,并将其中5个培养成受过良好教育、对社会有用的人,他可谓是世间有情人。

  在这喧嚣浮躁的庞大世界,这些“世间有情人”是那么可贵,他们让我们知道,我们眼中的冷酷世界原来从不缺少暖意;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散发着无穷的能量和温度,感染着身边的人,感染着整个社会,让这个大多数人看上去又冷又硬的世界,软一点,再软一点,暖一点,再暖一点。

  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,“世间有情人”是少数,但他们却是维系社会道德水准的最中坚力量,是人们映照良心与善意的镜子,是这个社会最为牢固的基石。

古道热肠,老两口是家乡人心中的“活菩萨”

  今年73岁的王宽出生在周口淮阳县郑集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1956年到西藏豫剧团参加工作,在雪域高原坚守26年,1982年调入郑州市豫剧团,曾任郑州市豫剧团业务团长,国家一级演员。

  无论走到哪里,朴实的王宽都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,家乡的土地养育了他,“那个时代交通不便,我在西藏工作几年才能回一次家,家中二老身体不好,平时多得乡亲们照顾”,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,这成了王宽日后努力回报家乡的原动力。

  自从1982年回到河南工作,王宽回家探亲的机会就多了,每次回家乡他都不忘接济生活困难的乡亲们。

  “哪次回去都得带个一千两千,这家三百、那家五百地给”,王淑荣说,有时候老伴儿甚至连回郑州的路费都不留。

  而在王宽看来,他和故乡、和乡亲们彼此在感情上早已融为一体。王宽的家,也成了“淮阳县驻郑接待站”,他家来往的客人,80%以上是家乡的农民,有出差的,有打工的,有来省城看病的……

  对这些有求于他的乡亲,王宽迎来送往,毫不厌烦,用他自己的话讲,“党和人民把我培养成了艺术家、党员,我这辈子就要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。”

  在王宽的家乡,古道热肠、乐于助人的夫妇二人,早已成为乡亲们口口称颂的“活菩萨”。

收养6名孤儿,为孩子吃饱穿暖不惜茶楼卖艺

  与6个孤儿结缘在1998年,那年王宽夫妇回淮阳探亲,遇到了11岁的王海波。

  海波丧父,家中一贫如洗,生病的母亲无力抚养孩子,哭求王宽夫妇把孩子带走。

  菩萨心肠的王宽夫妇,就这样收养了第一个孤儿。随后,夫妇二人又先后收养了8个月时父亲患病离世、母亲改嫁、由爷爷奶奶拉扯大的袁前良,父母双亡和爷爷奶奶过活的汪文胜、汪文娜、汪仪欣三兄妹,以及一名和他们的外孙王海龙一样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(俗称“渐冻人”)的孤儿。

  相继收养6个孤儿,夫妻俩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根本不够用,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,王宽一咬牙、一跺脚,决定到茶楼唱戏挣钱。

  起初,王淑荣坚决反对:“你是国家一级演员,在河南豫剧界怎么也算个名人,怎能出去卖唱!再说,你有冠心病和关节炎,就算我让你去,你这身体也不答应呀!”

  后来家里的“窟窿”越来越大,王淑荣无奈答应了丈夫,甚至有时陪同老伴一同唱戏。

  在豫剧行当里干了几十年,王宽的戏路很宽,生旦净末丑全能拿得下,虽然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,然而,他的正统表演并不合茶客们的胃口。

  与到茶楼献艺的一众年轻演员相比,他的“点唱率”并不高,有时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。

  至今,说起那段坚持卖唱的时光,王宽仍然颇为唏嘘,“上台率高的年轻演员有时候一晚上能挣几百块几千块,而我有时候一晚就只能登一次台,挣60块钱”。

  有一次,在茶楼候场一整晚,没有一桌客人点唱,这是王宽第一次被“剃光头”,已经放弃了一个艺术家坚守几十年的清高和尊严,却要面对如此尴尬和难以接受的场面。王淑荣说,但凡回到家里,王宽一声不吭,喝闷酒,有时候还落泪,“我就知道他又被‘剃光头’了”。

  为了让几个孩子吃饱穿暖读书学艺,王宽已经完全没有时间观念,有一次凌晨两点,他刚回到家里躺下,茶楼经理打来电话:“王老师,您能不能回来一趟,有客人点您的戏。”他立即披衣而起,骑车出门,只为了赚60元钱。

  在将近10年的漫长岁月里,为了多挣点钱,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,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风雨无阻,随叫随到。

常言说,人过四十不学艺,可是王宽在66岁的时候再次拜师学艺,学习川剧的“变脸”绝技,并加以发扬光大。“川剧里的变脸只是变脸,而我的变脸,变成花脸就唱花脸,变成老生就唱老生。”凭着这一手绝技,他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和喝彩声。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在唱不动之前,抓住每一个机会挣钱,养活这6个孩子,供他们上学。

操劳过度,医院几下病危通知书

  起初,只有海波在郑州跟王宽夫妇生活在一起,其余几个孩子由王宽夫妇出钱资助生活和学习,节假日的时候接郑州团聚。

  后来,其他几个孩子的仅有的亲人相继去世,孩子们也到了接受教育的年龄。老两口一合计,决定把孩子们全部接到郑州来。

  2002年的初秋,孩子们来了,上学是当务之急,没有本地户口,就要掏借读费,5个孩子加起来要一万多块钱。

  “那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积蓄,去哪儿找这么大一笔钱啊!”为了孩子们,老两口挨个学校去找,去央求。在多次碰壁之后,在南阳路一小,当时的张校长听了老两口诉说后,当即拍板:“几个孩子全来我们学校吧,一分借读费都不收!”

  夫妻二人激动不已地回到家中,王宽做了午饭,对老伴儿说不太舒服,回屋躺一下。

  没过几分钟,王宽就喊老伴儿:“快打120,我心脏难受得很!”王淑荣跟着急救车到了医院,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,“我那个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,就一个念头‘他要是没了,我们娘几个怎么过’”。

  这次住院,医生一共下了两次病危通知书,“好人有好报”,幸亏医院抢救及时、用药有效,王宽终于脱离了危险。

  在这个节骨眼上,王宽、王淑荣双方的亲人家属都反对他们再接孩子来郑州了,但是,王宽坚持要接孩子们来。他说,“既然养了这些孩子,就要负责到底,培养他们成材,断没有半途而废的道理。”

好人有好报,王宽心脏搭桥手术非常成功

  王宽住院了,孩子们在家坐卧不安,茶饭不思。“我跟他们说,你们可以去看爷爷,但是不准哭,爷爷现在的状况不能激动。”

  孩子们忙不迭地答应,但是到了监护室门外,看见躺在病床上的王宽,5个孩子全部偏过脸去,又忍不住哭,又不敢让爷爷看见。

  “那个时候,我才发现,我们已经和孩子们的感情很深了,就是不能分离的一家人。”

  那时,王宽夫妇还住在大石桥附近的老房子里,104平方米的房子里,一下子多了5个孩子,再加上他们的外孙——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而坐在轮椅上的王海龙。

  家里地方小,男孩女孩分成两个大通铺,打地铺睡觉,这地铺一打就是整整5年。

把孩子们接到郑州之后,王宽肩上的担子更重了,更拼命地去演出挣钱。“这10年间,他光是病危通知书就下了四五次!”

  王淑荣说,那天在许昌演出,演出完下妆时,王宽浑身大汗淋漓,心脏疼痛,半夜三点钟回到郑州后立即被送进市一院。

  郑州市一院副院长、心内科专家余宏伟说,王宽冠状动脉三支严重狭窄钙化,必须进行搭桥手术。

  “他这病,完全是为孩子们操劳出来的。”王淑荣说着忍不住抹起了眼泪,2009年,王宽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。

  还是那句老话,“好人有好报”,术前被专家认为极其不乐观的手术,异常成功。

二老言传身教,全家乐善好施

  采访王宽夫妇,绕不开近年来本报多次报道的自强不息的“渐冻人”王海龙。

  这位乐观向上、积极与命运抗争的青年是老两口的外孙,他曾经被医生判定活不过20岁,但是今年已经26岁。颇具音乐才华的他,曾参加过“中国梦想秀”,他深情的演唱、为姥姥姥爷“金婚”圆梦的真挚情怀,感动了所有观众。

  在郑州市,王宽一家是出了名的爱心家庭,逢年过节,二老率领家里几个孩子到儿童福利院、老年公寓慰问是常年坚持的事。汶川地震、雅安地震,对好人刘东兴、西瓜哥的救助中,总也少不了他们一家人的身影,他们帮助了一个又一个,一家又一家。

  就连王淑荣生病住院的时候,也不忘记帮助别人,“我做手术住院时,遇到一个病友,37岁,姓张,她因为心脏病严重,家里没钱,要放弃治疗回家去”。

  王淑荣决定资助这一家人,一出院就张罗着全家人到街头义演筹钱,“那次义演连着三天都下雨,最后我们给她筹了1万多块钱送去”。

  张某最终接受了手术治疗获救,她还认王淑荣当干妈,经常来往走动。

  对于王宽一家人来说,做好事似乎已经融进了他们的血液,成为一种本能。

  王海龙参加“中国梦想秀”之后,在一家咖啡厅找到了驻唱歌手的工作,第二个月挣到了900块钱,他告诉姥姥说,要用这个钱买两辆轮椅,送给两个在街上卖唱的病友。

  而王海龙参加“中国梦想秀”的25万奖金,则全部资助了西安一位需要做肾移植手术的病人。

  海龙说,正是因为自己身患疾病,才更能体谅需要帮助的人,“我帮助别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,这是多年来姥姥姥爷言传身教、以身作则的结果。”

大爱无言暖人心

  王宽、王淑荣夫妇的故事,郑州市内外、河南省内外的很多人士都不陌生。但我们每次看到他们的故事,听到关于他们的讲述,总被他们的大爱无言与默默善行,以及他们身上的炽热情感与道德光辉深深感动。这个社会,也被这样的大爱温暖着。

  我们感动于他们淳朴但浓烈的情感。在回答“当初为何选择养育这些孤儿”时,王宽、王淑荣夫妇没有华丽的言辞,“我们就觉得我们该这么做,不然心里过意不去”。一句“过意不去”背后,蕴含的是夫妻俩心底淳朴但浓烈的情感、简单但丰富的人性光辉。

  我们感动于他们多年如一日的付出。“做一件好事容易,做一辈子好事难”,从1998年开始抚育6个孩子,17年栉风沐雨,17年含辛茹苦,现如今,最小的孩子也已于去年大学毕业。孩子们成长、成才,王宽、王淑荣夫妇功德无量。

  我们感动于他们大爱无言的默默奉献。身为国家一级演员,身为被常香玉大师评价为“有独创性且难不倒”的知名豫剧演员,为了6个孩子,王宽老先生“屈尊”一夜跑几个场子,去茶楼“卖唱”;“人过四十不学艺”,但为“挣钱养孩子”,66岁时老先生学习“变脸”……

  我们感动于他们传授技艺,并教会孩子做人的淳朴家风。近些年,每次王宽老先生有义演或慈善活动时,总是会看到这个爱心家庭几个孩子的身影。他们总说:“爷爷做好事做了一辈子,现在我们要像爷爷一样,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。”

       我们感动于他们爱心传递,毫不利己做善事的博大胸襟。在汶川地震、雅安地震募捐现场,在郑州市内外、河南省内外募捐义演现场,这个爱心家庭总会温暖出现。在荣获2005年“中华慈善奖”前后,在参加综艺节目“成名”前后,面对爱心人士、企业提出的资助请求,他们总是说:我们生活过得去,还有比我们更苦的人,他们更需要帮助……

  汇涓成河,大爱传递。在郑州市,在河南省,愈来愈多的爱心组织和爱心人士都在化感动为呵护与追随,不断加入到两位艺术家以及这个爱心家庭“但行善事,莫问前程”的大爱队伍中来。

  传递大爱,行动践行。我们感动于王宽、王淑荣夫妇的故事,感动于他们的美德与善行——感动的过程,是认可的过程,也是接受的过程。认可与接受后,我们每个人更应该用行动践行。

  “你不冷漠,这个世界就温暖。”汇涓成河,大爱传递,从现在开始,从自己开始,让我们争做一名有温暖情怀的人,有坚定信仰的人,秉承美好价值观的人,用行动弘扬、传递爱与真诚的人。

 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