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校内动态>校园新闻>详细内容

“用脚采访,用笔还原”——王大昀应邀赴中国青年报社对话“教育”、“媒体”人堵力

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Stefanie 发布时间:2012-05-04 15:23:54 【字体:

【新闻背景】

  在中国青年报社举办的2012大型读者圆梦行动之“与名编辑名记者面对面”的活动中,郑州九中语文组王大昀老师入围,在郑州九中田宝宏校长、谭纪萍副校长的大力支持下,赴北京中国青年报社参会,对话中国青年报社教育科技版总编堵力。

  【人物简介】

  堵力,《中国青年报》教育科技中心副主任,《中国青年报》教育科技版总编。主持教育、校园版。获得中国新闻奖等多种新闻类奖项,在多家媒体开设评论类、情感类专栏,并在多家高校进行巡回演讲。在中国青年报旅游版经营专栏《食指大动》。

  与其说是与《中国青年报》教育科技主编这样的“媒体人”堵力老师对话,倒不如说是与一位对教育有着极高价值追求的、有着深沉积淀的“教育人”在面对面对话。

  讲台,教师独特的媒体平台

  GDP崇拜,直接使人们把钱当做了衡量一切的标准,进而助长了功利性社会的发展。对教育的影响就是,侧面导致了考分崇拜,导致了家长们的功利化,进而产生了功利性学校。在这一过程之中很难说清楚这到底是谁的错,有时候也只有靠时间去解决。但是在当今的体制内,学校中的“教育人”要掌握好这样一种平衡,去完善自我并践行“教育人”的使命,去尽力改善教育环境,淡化孩子们的功利心。从这个意义出发,讲台就是教师的媒体平台:因为你,孩子们不快乐的思维方式得以改变;因为你,孩子们看世界的视点发生了变化,剔除了孩子们心头功利化的思想。

  在教育工作中找到使命感,在纷杂的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去坚守对教育的执着,这其实正是教师事业的伟大之处,更是“教育人”所拥有的特殊幸福。每天与班内孩子们对话,这其实是天赋予你的机缘,你正在改变着班级内孩子们的命运,这也正是作为“教育人”的你,在教学现场的最大的价值与意义。所以,从这个意义出发,“讲台是教师独特的媒体平台”——《中国青年报》教育科技部副主任堵力有见地的说。而这一观点与郑州九中田宝宏校长所秉持的“让教育的价值目标穿越校舍,延伸到更加广阔的领域”的教育理念,在某种意义上不谋而合,这其实更是为了获得更具有自信心的教育。

  以校本课程研发的方式,把区域文化课程当做一种事业来做

  在我国,许多地区都有着极为丰富的,颇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教育资源,但这种文化教育资源为“尘埃所埋”。正因为教育对地域文化教育资源的挖掘还极其有限,所以教育在很大程度上,很难承载起对地区文化传承这样一种重任。对于地域文化,在包括当地政府在内的社会人看来,更多时候看到的是以这种文化为代表的旅游资源,所以到处所充斥着的是旅游广告,传播着游人的价值观。然而对于地域文化背后所蕴含着的极大的教育资源,很多地区、很多学校要么视而不见,要么在高考的重压之下避而不谈。

  其实我们的教育——尤其是语文、历史教学,可以更有特色,更应该肩负起传承地域文化的艰巨任务。所以,对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教育资源,作为“教育人”可以以校本课程研发的方式,着力打造精品区域文化课程,并应该对于这样的区域文化怀持一种自信。否则,随着本土化文化教育资源的逐步弱化进而淡忘,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教育、发展与传承来说,将会是一种极大的缺失。所以,我们可以把区域文化课程当做一种事业来做。

  新时期的“纸上谈兵”

  “可一定要记住喽,作文写作要遵循‘凤头、猪肚、豹尾’的原则。开头要用排比句,中间要多填充材料,显示出你有积累、沉淀。最后别忘了结尾的升华!”这是我们“教育人”时常听到了常规“作文教学法”。这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地造成了中学生作文,更多的时候是抓一观点,然后进行材料的堆积,写成的文章思想性和创新性严重缺失。这样的作文其实是“纸上谈兵”的一种新表现。写作的过程,原本应该成为孩子们发现自己、梳理自己、了解自己进而展现自己独特思想的过程。然而,有些课堂,确实缺乏点亮孩子们内心的东西,而我们的孩子呢,也很少主动去发现学习的价值与意义的精神。这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一些所谓的精英中学生,其实更多时候是外表的活与内心的死,往往在更高层次的竞争之中失势。其实我们的教育在更多的时候,是可以给孩子们些属于他们自己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的。

  我们时常拿我们的中学生与美国中学生做比较。对比中会发现,孩子们累的量级等同,但是累的方面不同。美国的孩子在广泛的阅读,而我们的教育人往往以‘匠’的方式,无形中以‘匠人’的身份,极大地制约并限制了孩子们思维方式的多元化。当前,有着近六十年风雨历程的河南省示范性高中,郑州市第九中学则结合各学科特点,列出研究性学习的纲目来,让孩子们结合自身的兴趣与爱好,以自由组合的方式,选择自身喜欢的课题,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,这其实就为孩子们去梳理自己,了解自己找到了一种很好的途径与方式。

  “不得不承认,教材与孩子们之间是存在着‘年龄差’的。年龄差过大,孩子们就可能在成绩上落后而跟不上。所以我们的教育不只是为了培养在成绩上的精英人才,还应该给有个性和想法的孩子留存一定的空间,要给他们活下去、生存下去的信心,我们的课程应该更加的丰富化与多元化。”《中国青年报》教育科技部主任堵力老师这样谈自己的感想。

  社会应该给予“教育人”更多的理解与支持

  曾经我们的社会、家长时常在呼吁给学生减负,甚至于发出“救救我们的孩子吧!”这样掷地有声的呐喊。其实校内减负所导致的直接恶果就是:“8小时内减负,8小时外增负”。这就直接助长了校外辅导班的疯狂,于是包括家长在内的很多的“专家”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声疾呼……

  其实,在真正的“教育人”看来,减负是一个尺度的问题。社会人呼吁减负而又为减负所累,这是一种恶果,很难说谁应该为这样一种恶果埋单。但至少在我看来,有的时候其实不是我们的教育有病,而是我们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对教育的理解有病,对教育的关注和理解不可过分、不该苛求,社会同样的应该给予“教育人”更多的理解与支持。当然对于当前的教育,不负责任的媒体时常站出来,不恰当或者过度的拔高教育的万能性,进而揭“教育之丑”,到处是妖魔化了的教育、妖魔化了的“教育人”。

  对此在采访《中国青年报》教育科技部主任堵力老师时,她说的很好:“作为‘教育人’,我更希望大家不要太过于多愁善感,更不要对立起来看外界对教育的批判。教育不怕骂,骂声也许更能推进教育的民主性建设,在被骂时,‘教育人’应该持有平和之心,教育的心胸要体现出来。把它看做多元文化的存在,不必要过分地沮丧,坚守好‘教育人’的良知,干好工作。毕竟我们的生活还要继续!”

(图/文: 王大昀 谭纪萍)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